金秋时节,丹桂飘香。中央民族大学建校70周年之际,10月15日上午,舞蹈学院池福子、李德戈景、谭钧元等优秀校友重返校园故土,回到10号教学楼再次感受温暖的课堂。
首先是姜铁红老师为20英才男班教授蒙古族“肩组合”。柔和的音乐回荡在主二教室,悠扬的旋律跳跃在钢琴键上,时间仿佛在此刻凝结,遥远的过去浮现在脑海当中。欢快的节奏打破宁静,思绪又被牵引回来。随着大臂的带动,柔软似水波一般的舞姿流动在教室内,动作柔美连贯。蒙古族的爽朗豁达、豪放英武的气质通过肢体动作展现得淋漓尽致。
接着是杨希老师教授的19教育女一班古典舞基训课。身体的起承转合,开、合、拧、倾、圆,流水行云若龙飞凤舞。身影流动间,迅速起落的腿与灵动的指尖完美契合,随着节奏舞动,形成一个又一个优美的舞姿。
然后是玉米提老师所教的18教育男班维吾尔族单元课,传统维吾尔族鼓乐器(nagar)敲击出异域风情,在10号教学楼久久回荡着。维吾尔族萨玛头上传统而又神秘的面纱,随着音乐旋律与身体律动,仿佛被慢慢掀开。
最后是丛帅帅老师的21教育女班综合课。新生们初入校园,一切都是如此新鲜,青春悸动的少女们欢快地起舞。单一的动律不断重复,叠加上新鲜的动律,点点滴滴都烙印成为新的身体习惯。
校友看课活动结束后,我院师生与校友们开始下一项活动。上午十点,优秀校友李德戈景与谭钧元与我院师生在18号楼小礼堂进行舞蹈实践交流。到场的学院领导有马云霞院长、杨敏副院长、姜铁红副院长、王淼副书记。来自五湖四海的校友和师生们参加,由姜铁红老师主持。
首先,姜铁红副院长致辞。他对各位校友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与衷心的感谢。交流活动将进一步加深学院师生与校友间的浓厚情谊,借此机会,在校师生能够近距离观摩优秀舞者身上高超的肢体素质与能力,加深同学们对民族舞蹈文化的理解。
第一部分,2012级校友谭钧元现场展示了个人舞蹈作品《孔》的片段。一举一动无一不在诉说着舞者对作品的深度诠释。他精湛的舞蹈表演能力与忘我的状态渐渐把在场的师生们引入佳境。
作品《孔》是谭钧元在大四最后一年的“桃李杯”作品。动作元素借用了提线木偶里的点线形态,创作灵感取材于蒙面僧人(又称“盲僧”)。他的一生只能靠听觉去悟道,用耳朵和四肢去感知着师傅所说的万物。
初闻上音,而立梵行,先去其欲,后窥其道。天问……
接下来是互动教学环节。首先谭钧元分别讲解了作品动作中的身体部位和节奏,强调了点与线的关系,重拍强弱与气息的融合。亲身示范,手把手传授表演经验。不同于传统傣族舞蹈动作,该作品在动作编排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充分调动身体小关节的灵活度,同时加大了舞者对快节奏与身体协调性的掌握难度。
第二部分,2005级校友李德戈景讲授蒙古族舞蹈。他以风格教学为主,利用动感的音乐让学生们感受蒙古族人驰骋草原的豪迈自如。他的教学简而有序,以蒙古族硬腕为切入点,强调小关节的细节把控,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逐渐加入舞蹈步伐。
李德戈景全程亲身示范,强调视觉角度对动作的引领。在教学动作的编排上,以单一动作为基础加入风格处理,展现了李德戈景作为蒙古族人对于本民族的理解。
学习交流热情高涨,课程临近结束,大家仍意犹未尽。两位校友表达了对母校的怀念与感激之情。姜铁红副院长最后表示,作为民大人,大家都无比自豪。无论何时,我们都热烈欢迎校友们有空常回家看看,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的大门,永远都为家人们敞开。
在欢快的气氛中,上午的活动圆满结束了,在场的所有师生都收获丰硕。师生们增进了对民族舞蹈的了解,校友们与学院师生间的情感实现了共鸣。
文字| 黄曼玲 张雪妍
图片| 谭欣露 李佳聪
排版| 李佳聪 冉俊楠
视频提供| 潘薇佳
责编| 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