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的熟人:理解21世纪乡土中国》
主讲人:彭瑞琪博士
杨敏教授硕博团队分享会
2022年10月7日中午,舞蹈学院副院长杨敏教授组织研究生团队召开了本学期第三次“敏学堂·硕博分享会”。本次分享会由我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彭瑞琪主讲,主题为《陌生的熟人:理解21世纪乡土中国》。
【敏学堂】:成功的来源,是因为坚持,坚持下来的往往是成功的人。“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韧者笃行,韧则行远,生逢大有可为的新时代,我们要立志高远,在追求自己人生目标时,坚持的意志和耐性必不可缺。同时杨敏教授谈到:“能够岿然不动,坚持正见,度过难关的人是不多的”,即面对难关依然百折不挠、镇定自若坚持真理的是不多的。由此观之,在这个日新月异、事物飞速发展变化的时代,坚持对大家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仅是成功的前提,还是一个人品行的保障。杨敏教授希望通过“敏学堂”,利用读书这一途径,培养大家坚持的美德,使我们以后能够从容地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困难,进而实现自己人生的理想与目标。
第三期主讲人:彭瑞琪
彭瑞琪博士结合自身学习经历,向大家详细阐释了“21世纪乡土中国”的面貌,主要从21世纪前南北方“熟人社会”的区别、21世纪后农村和农民之间的变化两方面进行学习分享。
一、21世纪以前,南北方“熟人社会”的区别
彭瑞琪博士主要围绕杨华教授所著的《陌生的熟人》一书,详细阐释了南北方“熟人社会”之间的区别以及南北方形成不同村落共同体的原因,具体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熟人社会
“熟人社会” 南方村落 北方村落
进一步深化 血缘共同体 关系共同体
(二)为什么南北方会形成不同的村落共同体?
1.南方村落共同体的形成动力,源自应对耕地匮乏引发的生存问题。
2.北方村落共同体的形成动力,源自防御。
(三)南北方村落运转的秩序?
1.北方村落大多是多姓氏农村,其内部关系会比南方村落复杂。所以如何平衡家族之间的问题,让总体利益最大化成为了极具挑战性的难题。如果问题解决得好,村落就会进入良性循环。
2.南方村落是“血缘共同体”,其最重要的标志是宗祠,这是村落历史和宗族主体感的体现。宗族祠堂为农民提供了安全感和秩序感。
二、21世纪以后,农村和农民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彭瑞琪博士详细阐述了21世纪中国农村正在从“熟人社会”转向“去熟人社会”的面貌,具体内容如下:
(一)传统的“熟人社会”
简言之,就是自己人办事,一切好商量;外人办事,得按程序来。但随改革开放的进行,熟人社会发生剧烈变化,传统的熟人社会在逐步瓦解,其结构不再牢固。
(二)“去熟人社会”
“去熟人社会”强调的是一种进行的状态,传统的熟人社会在瓦解,但新的社会结构没有完全形成。
1.以红白喜事的“管事”为例,“管事”被作者认为是农村传统文化、伦理、精神的象征和载体,是农村传统的活化石。但随社会的发展,“管事”这个工作出现了严重青黄不接的现象,这不仅意味着具体的仪式被人忘记,也反映了仪式背后的价值观在迅速凋零。
2.再以“骂街”为例,以前,在宗族范围内,“骂街”会避免本族利益受损,也能体现“骂街”者的热心、率真。但随着熟人社会瓦解,家族原有的功能和地位都已逐渐丧失,“熟人社会”已经变得生疏,曾一起长大的熟悉伙伴,如今已成为“陌生的熟人”。
三、结语
彭瑞琪博士通过读书分享,给我们带来了深深的思考:现如今,残留在农村的传统仪式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传统礼仪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给予了人们三重敬畏,同时也给予了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和对未来的预期。当传统的仪式,只是作为文化遗产保留下来,成为一种标本,被我们远远观看,属实可惜。所以我们在延续传统、保护传统时,应当深度挖掘仪式背后的意义。
讨论环节
楚歌
首先,楚歌博士谈到杨华老师的访谈文本中,含括人情往来、纠纷调解、农民选举、寻短见、婚姻爱情等主题,来解释各类村庄现象。楚歌博士联系自身田野实践,进一步让大家了解了“熟人社会”公共性的问题以及非遗舞蹈在传承的层面上会有一定的资本角逐的现象,使得我们对这种现象层面上的深层分析产生了思考。
冉俊楠
紧接着冉俊楠硕士从自身经历出发,首先,生动讲述了南北村庄的划分以及丧教的礼节、礼数,加深了我们对主要内容的理解。其次,强调了坚持这一习惯非常重要,尤其在大家今后的学习中,我们遇到难题不要退缩,要有刨根问底的精神。
杨敏老师总结
“敏学堂”
在分享会的尾声,杨敏教授给大家分享了行事修身的准则——“三品”,即品德、品格、品质。强调在学习与生活中,大家要尊重他人,做人要有德行、做事要有格调、最终呈现的成果才会有品质,三者缺一不可。
另一方面,杨敏教授谈到研究生在做事时要秉承着持之以恒的态度。正所谓“唯有持之以恒者进。唯有持之以恒者胜,唯有持之以恒者强”。持之以恒要坚持不懈,不要一曝十寒,一时兴起,乘兴而行事;持之以恒也要注意平时的积累,这样在机会来临时,大家才能够紧紧把握住。
图文|李 想
排版|粟缤影
责编|李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