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科研

北京市高精尖学科民族艺术学,中央民族大学2020年度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成果专著——觉知舞引·雁形,重磅推出!

北京市高精尖学科

民族艺术学

中央民族大学2020年度

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

B4C0

5DBA8

序言|马云霞

“觉知舞引·雁形”是一本跨专业、跨舞种、跨学科的研究型教材。它不仅是一本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直至最终建立完整教程的“工具书”,更是集艺术主张、审美导向和科学训练探索为一体的研究专著。无论是对实践教学的指导,还是对理论研究的启示,它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教材背靠北京舞蹈学院和中央民族大学的学科背景,融中国古典舞之传统审美、中国民族舞之多元风格及中国武术之博大精深为一体,创立了以中国古典舞训练体系为研究基础、中国武术“导引术”为融合路径、中国少数民族舞蹈为多元拓展的训练体系。它是集中国传统审美、民族舞蹈风格及人体运动科学为一体的融合创新成果。得益于朱卫光老师的坚持和引领,在杨希进入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任教后,“觉知舞引·雁形”的研究一直在他们的合作下不断深入。随着朱亚超老师的加入,民族民间舞的风格元素及现代舞的训练理念开始渗入。由此,研究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研究视野不断扩大。

2011年“雁形”训练正式进入本科课堂教学,经过多个年级实践检验,在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中,教材建设和作品创作得以迅速推进。2017年教材成果《“合”之寻——中国古典舞女班基训教材》以视频形式正式出版向全国发行。与此同时,以“觉知舞引·雁形”动势理念为创作手段的舞蹈作品《花溪晴雨》也在“第十一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中大放异彩。作品以行云流水的创作手法及演员收放自如的身体表现,为观众呈现出了花季少女在溪边戏蝶“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生动场面。作品清新明快、令人耳目一新,成为中国古典舞创作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此后,成果逐步向全国推广并在国内、国际交流中频频亮相,好评如潮。

17年磨一剑,今天我们终于迎来了“觉知舞引·雁形”完整教程的出版,可喜可贺!教材的内涵和价值可谓是“工夫在诗外”,它不仅能“授人以鱼”,更能“授人以渔”。教材的可贵之处在于作者并不满足于将其作为“工具书”进行编写,他们在完成高质量“工具书”的基础上,将17年的探索与研究成果在书中进行了理论总结和精辟阐述并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这应该就是本书超越普通教材的价值所在。在此,我要向执着于艺术追求、且不吝分享研究成果的三位作者表示深深的敬意!我坚信,这本凝聚了团队智慧的研究型教材将会让每一位读者受益匪浅。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院长 马云霞

2022年5月 于北京

前 言


本书《觉知舞引·雁形——中国舞蹈研究与示范教材》,作为中央民族大学2020年本科教改创新项目的结项科研成果,是根据中国舞蹈学科建设工作的需要所进行的针对具有民族特性的舞蹈人体科学基础开发与训练的深入挖掘和研究。课题团队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以严谨科学的工作方式作为科研的基本态度,旁征博引,从中国传统武术导引术的丰富实践经验与理论成果中汲取养分,挖掘整理出具有中国文化特性并兼具科学逻辑的舞蹈人体基础开发训练方法。

本书内容


1AB5C

绪论部分:

介绍了“觉知舞引·雁形”训练法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团队多年来科研工作的实践过程;

第一章:


对“觉知舞引·雁形”训练法的训练理念、身体运动原理、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着重阐述;

第二章:


采用文字结合视频的形式,对“觉知舞引·雁形”训练法的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要点分析;



第三章:


介绍了国内外学术交流以及在实验剧目创作方面的探索。“觉知舞引·雁形”训练法通过不断的实践论证,拓展了其在现代舞基训课与中国古典舞基训课中的教学运用范围。


95B4

不同国际文化背景的舞蹈艺术,虽表达形式与审美特点上有甚多差异,但对于自然生命的尊重以及对生命本质的追求是相通的。课题团队在长达7年的国际交流中,印证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本身既包含了现代学术研究的科学性、逻辑性的体系构置,也兼有文化的独特属性与自然生命共性的综合特质。中国56个民族传统文化多元生态的文化基础是推进舞蹈学科建设发展的根脉基石。中央民族大学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是培养各民族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承担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责任和特殊使命。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挖掘与整理工作,仍有巨大的未知空间,建立并不断完善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特性的技术体系和方法体系,还需广泛深入的探索,还需业界同仁的共同努力。

13DA7

在此真诚感谢课题研究过程中给予帮助和支持的国内外专家、同行和艺术家们。希望在未来有来自不同专业与学科的优秀人才,整合跨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更加深入且全面地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生命精神,为中国舞蹈事业发展注入更新的养分和能量。

作者简介

3ABB1

朱 卫 光

“武英级”武术运动健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士学位。原山东省武术队队员。师从山东省武术队总教练“全国十大武术名教练”王常凯先生。1995年特招调入中国武装警察总政治部体工大队武术队。1999年始,担任中国武术管理中心“中国武术散打王”赛事组委会导演组武术指导;2001年先后担任新加坡、德国、日本K-1世界自由搏击比赛现场表演武术指导;2008年担任北京奥运会武术比赛现场执行导演;2010年担任上海世博会中国河北馆现场主题表演编导。2005年始,从事武术与舞蹈跨界研究。参与李正一教授科研团队关于中国古典舞身韵、基训科研教学的工作。作为北京舞蹈学院附中“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民族性的探索”课题组主要成员,2010年与项目负责人黎方娇老师共同编创了“觉知舞引·雁形” 训练法,分别在北京舞蹈学院附中和中国古典舞系进行了六年和三年的实践教学,先后出访美国、韩国、法国、德国,进行学术交流。所编创的中国古典舞作品《花溪晴雨》荣获国家艺术基金小型作品资助项目;入围第十一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荣获新加坡“国际华人舞蹈大赛”表演金奖、创编金奖。所编创的中国古典舞作品《淑人剑器》荣获第九届荷花杯舞蹈大赛作品十佳称号;荣获第六届华北五省舞蹈大赛编导二等奖。

2CDED

杨 希

回族,现任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师从中国古典舞创始人之一、北京舞蹈学院院长李正一先生。2018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德国福克旺根艺术大学舞蹈学院,成为公派访问学者,师从Stephan Brinkmann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古典舞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中国古典舞与民族舞蹈之关系研究。曾主持和参与国家级、校级教改与教学科研项目十余项。出版教材《“合”之寻——中国古典舞女班基训教材》。于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尤斯 - 雷德”训练法初探》《对中国古典舞“合”的运动规律再认识》《浅析“松”在中国古典舞教学中的重要性》《“我想回舞院看古典舞”——访问叶宁老师》《从传统中走来》等。曾荣获中央民族大学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荣获中央民族大学“优秀青年人才”“先进工作者”称号。所编创的作品荣获2019年国家艺术基金小型作品资助项目;荣获2016年“国际华人舞蹈大赛”(新加坡)剧目编创金奖;入围第十一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多次受邀赴美国、德国、法国、韩国等国家进行艺术展演并举办学术工作坊活动。

朱 亚 超

中央民族大学基本功第一教研室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获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舞蹈MFA编创与表演硕士学位和英国三一拉班音乐舞蹈学院舞蹈研究学位。研究领域为芭蕾舞基训、现代舞基训、中国古典舞基训及现代舞身体语言理论研究。先后获得第五届华北五省市舞蹈比赛一等奖、第十一届北京市舞蹈比赛一等奖、文化部“桃李杯”舞蹈比赛优秀表演奖、亚洲新加坡国际中国舞大赛一等奖等国内外20余项奖项;参与多个国家级、省部级及校级科研项目,并完成校级国家基金预研工作坊科研项目。相继创作多个舞蹈作品,受邀多个国际艺术节和剧院发表舞蹈作品。包括2014—2016年于纽约 Jack Crystal剧场发表现代舞作品A Seperation和《见》等;2019年韩国仁川国际舞蹈节;2018年韩国首尔第24届创舞国际表演艺术节;2017年英国 Addition舞蹈艺术节;2016年纽约Dixon Place青年艺术家展演计划;2015年创作双人舞“Duo-er”。受邀参加纽约曼哈顿Battery Park夏季舞蹈艺术节,并在2016年于纽约Peridance Theater剧场完成作品专场演出。多次担任国内外学术舞蹈工作坊的导师教学工作,其中包括担任韩国仁川舞蹈艺术节现代舞工作坊导师、马来西亚国立艺术学院舞蹈系舞蹈工作坊导师、担任菲律宾国立大学舞蹈系舞蹈工作坊教学、德国福克旺根大学舞蹈系舞蹈工作坊教学;并担任俄罗斯Vivoevento国际青少年舞蹈比赛、新加坡Masterpiece国际芭蕾舞比赛等国际舞蹈比赛评审。

2021 ©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18号楼 邮编:100081

电话:010-6893-2735(办公室)/2872(学工办)/2435(教学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