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我院沙呷阿依教授带领学院2021级舞蹈专业研究生华艺雯、纪懿淼、王鑫玉、杨家渝、张漪楠以及舞蹈学专业研究生罗蓓蓓,于8月9日至15日赶赴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甘洛县和昭觉县进行采风调研。本次调研活动得到昭觉县委、县政府、四川省凉山州甘洛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等多家单位的大力支持。
8月9日,调研团队由第一站:西昌,开启了凉山采风之旅。团队首先赶到位于泸山脚下的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在历史文物古籍中去感受和找寻彝族的深厚文化底蕴。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建成于1985年8月4日,是目前我国乃至全世界唯一一座反映奴隶社会形态的专题博物馆,亦是我国彝族文化较为集中的一所民族学专题藏馆。馆藏的许多文物资料分门别类地展示了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宗教、历法、文学艺术等内容,多方面、多角度地再现凉山彝族历史全貌,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通过参观,调研团成员对凉山彝族一步跨千年的历史背景与社会形态有了深刻认识,并对彝族服饰、宗教、节庆、音乐、舞蹈等文化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林耀华先生是著名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民族教育家,同时也是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他对凉山彝族文化的研究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写下《凉山彝家》等民族志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对后来彝族社会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纪念林耀华先生的卓越成就、感念近代学人为理解凉山、研究凉山所付出的艰辛,沙呷阿依教授特向研究生们讲述了林耀华先生的生平,并嘱咐大家向林耀华先生学习,珍惜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
参观期间,调研团受到博物馆馆长的热情接待,馆长还将多本凉山彝族馆藏文献典籍赠予调研团队。
8月10日,调研团来到西昌建昌古城,沉浸式观赏千年古城的历史印记。建昌古城被称为西昌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数百年来见证了“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等重大历史事件。此外,建昌古城还聚集了许多西昌非遗文化研学场所,各种特色美食琳琅满目。糖画、棕编、刺绣等让人零距离感受西昌非遗的独特魅力。调研团还参观了建昌景秀博物馆,欣赏了近百件精美绝伦的蜀绣、苏绣、湘绣、粤绣作品,对匠人们高超的刺绣技艺叹为观止。
8月11日,调研团来到了采风之行的第二站:昭觉县。该县是全国彝族人口大县,享有“彝族文化走廊”“中国彝族服饰之乡”“骏马之乡”“苦荞麦之乡”等美誉。“要想品彝风,必得到昭觉。”调研团在讲解老师的带领下,认识不同年代、不同款式的彝族传统服饰。
本次采风之旅正值凉山彝区“火把节”盛会,调研团驱车直奔昭觉谷克德高山云地,赶赴火把巡游狂欢,体验民族文化风情盛宴。谷克德火把狂欢,除了开幕式、火把节狂欢夜、彝族传统选美大赛等火把活动,还有斗羊 、斗牛、斗鸡、赛马、摔跤、磨儿秋、打陀螺、爬油杆、射箭等丰富多彩的彝族传统竞技活动,以及彝族民歌、彝族马布音乐、彝族克西举尔、彝族月琴、彝族口弦、彝族克格、彝族克哲等丰富多彩的彝族非遗活动。
夜晚,随着远山的星火传向会场,火把节迎来狂欢高潮。一个个火堆被依次点燃,人们竞相奔走、点燃火把,驱逐邪祟,祈祷吉祥。此时的谷克德,已成为了火的海洋。调研团与当地各族人民一起围着熊熊篝火堆,跳起达体舞,在云端湿地尽情高歌,领略彝族文化风情。
8月13日,调研团来到采风第三站——被誉为“彝地之首”的甘洛县。甘洛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是凉山州的“北大门”,也是汉、藏、彝混居之地,多民族聚居的历史背景使甘洛具有多元的文化态势。调研团观摩了甘洛县“朵洛荷”选美活动、火把节晚会、民俗文化游行展示等各项活动,还品味了甘洛特色美食“九大碗”,认识了甘洛地区彝族、尔苏藏族等其他民族的特色服饰和建筑。
期间,沙呷阿依教授还亲自向2021级研究生们介绍了彝族服饰上羊角纹、火镰纹、窗格纹等精美的刺绣图案,并帮助大家一一辨认了昭觉、美姑、甘洛、普格等地区彝族服饰的不同样式风格,使调研团在领略彝家刺绣的精湛技艺的同时,进一步了解了凉山彝族地区的多元服饰文化。
\
为期一周的凉山采风之行圆满落幕,调研过程中的亲身经历与情感体验时刻触动着调研团师生们的内心,弥足珍贵。
凉山州作为云贵高原上的一朵明珠,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交融和谐、团结奋进的典范。此次凉山行,不仅是民大舞院团队的地区实践,更是留下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印记。从民大到凉山,崎岖的山路拐不散民族情谊,高原的烈日晒不化团结初心。舞院师生用舞蹈文化联系起相隔千里的两地,这是中央民族大学培养民族人才、传承民族文化的担当,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当巍巍大山的歌声嘹动舞台,我们再次踏起奋进的舞步,携手昂胸,向美好迈进,向明天出发!
出品|舞蹈学院教科演
文字|罗蓓蓓 张漪楠
图片 | 杨家渝
排版 | 潘 怡
审核 | 马娟 崔月梅 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