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研究生

【敏学堂】杨敏教授硕博团队分享会|《数字交互背景下舞蹈发展的理解与思考》

舞蹈,作为人类情感与灵魂的表达,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变。玛莎 ·格雷姆曾说:“舞蹈是生命经验的体现,这些经验随着时过境迁而变化”。而这种舞蹈灵魂的力量也需要人工智能的“感应”和契合。

“在 AI 时代拥抱变革,找寻我们不变的价值。”唯有在交错和矛盾中前行,才能在时代浪潮中更好地磨炼和展现自身的才能。杨敏教授期望通过敏学堂,分享的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经验的交流。只有不断地学习,提高思维的活跃度,才能在不同领域进行思想碰撞,激发创新的火花。

主讲人:唐铖博士研究生

11月19日中午,由杨敏教授组织硕博团队召开了“敏学堂·硕博分享会”。本次分享会由我院 2024 级博士研究生唐铖主讲,主题为《数字交互背景下舞蹈发展的理解与思考》。

唐铖博士以数字交互背景下舞蹈发展为核心议题,从时代背景、价值意蕴、研究现状、实践困境、疏解路径及未来展望六个维度,分享了她的见解与思考。

首先,唐铖博士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详细说明了其提出背景与时代内涵。特别提到了当前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各学科领域呈现出深度交叉的发展态势,正在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产生影响。

随后,她分析了与新质生产力、数字化及人工智能相关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的研究现状,并与舞蹈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对比。同时,她从当前的数字交互舞蹈作品出发,分享了当下舞蹈创作的新进展,并对数字技术如何赋能舞蹈更多的价值进行了思考。

在此基础上,唐铖博士提出了当前实践可能面临的三大困境:前沿技术壁垒难以突破、技术优势是否能弥补内容上的短板、以及舞蹈创作主体地位受到的挑战。针对这些困境,唐铖博士提出了三条优化路径:一是深化产学研用的融合,激发舞蹈创新的活力;二是回归对身体主体意识的重视,坚守舞蹈本体论;三是强化综合能力的提升,逐步实现科学技术与舞蹈教育、舞蹈创作、舞蹈研究的进一步融合。

最后,唐铖博士总结道:科技与舞台艺术的结合催生了新的表演形式,推动了舞蹈教学、创作和观赏方式的不断创新,也为舞蹈开辟了新的美学路径。在数字化背景下,我们仍需深入思考舞蹈的本质,探索新的发展策略。让我们一同期待科技与舞蹈的融汇,共同推动数字化舞蹈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互动环节


博士研究生李昂分享了跨界融合的理念与实践,并探讨了如何利用技术赋能来维护舞蹈的本质特性。同时,强调了舞蹈在跨界融合中的不可替代性,认为身体是表达情感和思维的媒介,而算法等技术目前可能无法完全取代,因此舞蹈人要对我们的专业保持自豪与自信。

博士研究生董一方通过唐铖博士的分享深刻体会到:每个时代的人都肩负着不同的责任。她指出人工智能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令人遗憾的方面。如艺术本质上是情感的表达,而舞蹈更是一种多感官的体验。然而现阶段的人工智能上难以真正打动观众的心灵。

博士研究生郑雨霏深入分析了国内外在舞蹈与科技结合方面的差异,并介绍了当下数字交互背景下所产出的优秀作品,她特别提到了数字广场舞如何为日常生活带来便利。最后郑雨霏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如何恰当地把握两者融合的 “度”,以确保科技的融入既能增强舞蹈的表现力,又不会削弱其艺术本质。

硕士研究生曹泠思贝在探讨舞蹈教学与编创时,强调了科技与舞蹈融合的重要性,并讨论如何在科技与舞蹈的结合中保持舞蹈的情感温度与独特风格。她特别提出舞蹈艺术的不确定性和情感表达是当前 AI 难以触及的领域,这正是舞蹈艺术不可替代的关键要素。

硕士研究生李天泽认为,科技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同时,他也提出了 AI 的局限性,其生成的内容过度依赖于现有数据的拼接与融合,则会导致创新性的缺乏。从舞蹈艺术的角度来看,AI 技术仍有许多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总结

在 AI 时代我们面临着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数字交互技术为舞蹈的创作、教学和理论研究开辟了新天地,如何在数字化的浪潮中推动舞蹈的发展,同时保持对舞蹈本质的尊重,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理解 AI 带来的变化,积极适应并发挥我们独特的价值,才可以保持进步,持续创新。杨敏教授最后强调,研究应具有前瞻性,鼓励学生们紧跟时代脉搏,聚焦当下热点,以开拓新的思维和视野。


出品|舞蹈学院

文字|邱芊、刘畅

图片|韩寒

排版|陈荟婷

审核|马娟 崔月梅 李飞

2021 ©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18号楼 邮编:100081

电话:010-6893-2735(办公室)/2872(学工办)/2435(教学办)